华东师范大学 社会发展学院 简介


概况: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学科历经百年,根基雄厚。1913年以来,沪江大学、大夏大学的前辈奠定基石,吴泽霖、谢六逸、言心哲、胡焕庸、罗永麟等知名学者开创基业,一时云蒸霞蔚。 1979年中国大陆恢复发展社会学,在中国社会学会顾问言心哲教授带领下,华东师范大学率先建立社会学教研室,1982年建立全国首批社会学硕士点,并相继建立了人口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包括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以及人口学博士点。现为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点,下设社会学、人口学、民俗学、人类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五个博士点,并建有社会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接受国内外访问学者和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海外来华留学生。目前,还与美国纽约大学、法国巴黎高师集团合作开展联合培养双博士学位项目。 2009年底,在原有社会学系和人口研究所基础上,整合我校民俗学、人类学研究力量,建立了社会发展学院,下设社会学系、社会工作系、人口研究所、民俗学研究所和人类学研究所五个基本单位,各专业得到均衡发展和有效管理。社会发展学院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的主力单位之一,与纽约大学社会工作学院密切合作,在上海纽约大学建立了华东师范大学-纽约大学社会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下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上海人口结构与发展趋势方向)是经教育部认定的省部级研究基地。社会学研究中心、社会调查中心、青少年与社会工作研究中心、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社区文化研究中心、国际移民与侨务政策研究中心等多个校级学术研究机构挂靠在本学院,学术资源丰富。

培养特色:
学院在读硕士生、留学生260多人,博士生80多名。自1982年招收研究生以来,已累计培养上千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宽广,深受用人单位欢迎,毕业生就业率已连续几年实现100%。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中成绩斐然,为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社会发展学院在社会上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学院和各系所设立了一系列学术品牌论坛,如城市社会与文化国际学术会议、社友论坛、焕庸人口大讲堂、Modo人类学讲习堂、Modo人类学影像展、吴泽霖人类学纪念讲座、海上风都市民俗学论坛等,通过品牌论坛的培育,以此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和科研能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学院不定期开设博士生公共论坛,为博士研究生提供跨学科、多领域的公共性学术交流平台。此外,为鼓励研究生的科研成长,学校设有不同类别的奖学金制度,学院也为研究生参与国际国内学术会议、论文发表、田野调查提供学术资助,对研究生科研书籍的购买提供专项补贴。 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各专业研究生成长的沃土! 欢迎有志青年报考我院的社会学、人口学、人类学和民俗学硕士生,以及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

导师团队:
学院现有教师67名,其中教授18名,副教授21名,讲师13名,专任助理研究员2名,行政人员11名。另外,在站博士后20多名,校内兼职教授与副教授5名。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人才的引进力度,90%的专业教师具有海外求学或访问的经历。大批知名海外教授在我院讲学,来自英国、法国、加拿大、日本等国的高水平教师在我院全职任教,有众多的国外学子在我院求学,国际化色彩突出。学院有国家级学会副会长2人,上海市级学会副会长以上5人。中国地理学会人口地理专业委员会、中国社会学会宗教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上海市社会学学会城市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外国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均挂靠我院。 近几年来,社会发展学院的教师出版了各类著作、教材100多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和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际合作项目60多项。30多人次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居于国内前列,研究实力雄厚。在2009年全国社会学一级学科评估中我校社会学名列第10位,在2012年全国第三轮学科评估中位列第9位,在2017年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得B+,学科实力得到了国内社会学界的认同。2017年度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论文转载量位列全国高校第4名和综合指数排名位列全国高校第6名。

招生计划:
2022年度招生计划:10人。

本站内容未经书面许可,禁止一切形式的转载